你能分清诗人笔下的中国古代乐器吗?
在我国形容太平盛世是:歌舞升平
形容奢华生活是:声色犬马
古代文人基本技能是:琴棋书画
这些词语都说明了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音乐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享受,品读音乐是文人们的必修课,也是文人作诗的重要素材,我国的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描写乐器的诗词。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像这样的诗句数不胜数,又是五十弦,又是二十三丝,又是七弦。这么多不同的诗句描写的到底是什么乐器呢?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 五代王处直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院藏
这幅图是河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副「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这件浮雕作品展现了一支五代乐队的演出实况,场面十分热闹,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十二名演奏者都是女子,手中分别拿着不同的乐器,可谓是一个完整的“民乐天团”。
前排右边的这个人,手中演奏的就是中国古代一种著名的乐器——箜篌(kōng hóu),也叫竖箜篌。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乐器有点像西洋乐器中的竖琴,都是竖抱在怀里演奏的。演奏时,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不但音域宽广,而且表现力很强。
竖箜篌并不是产生于中国本土,它最早出现在苏美尔地区,之后由西域传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了。外来的身份,并没有影响中国人对于箜篌的喜爱,这份喜爱甚至把箜篌的学习纳入了对女孩子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还记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箜篌的地位可见一斑。
箜篌 公元前8-前5世纪 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吐鲁番博物馆藏
描写箜篌的诗词在古代数量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首诗歌透露了一个有关于箜篌的重要信息,那就是“二十三弦”。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不同,李贺对于箜篌的描写,是符合事物的真实面貌的。除此之外,诗人对于箜篌弹奏姿势的描写,同样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乐器,比如苏轼诗:“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中,一个”抱“字就生动的表现了箜篌的演奏姿势。
《合乐图》局部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中的名句流传千年,其中琴瑟的组合更成为了夫妻关系的代名词。“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和鸣成为了和谐家庭的最高理想。可是你知道如何区分琴和瑟么?
二十五弦瑟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其实从诗词之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区别,说起琴和瑟,最著名诗作恐怕就是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乍一看,这首诗为我们透露了一个关于瑟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五十弦”。诚然,弦的数量繁多正是瑟的一个突出特征,诗词中常常用“五十弦”来代指瑟,如吴融诗句“遥知月落酒醒处,五十弦从波上来”以及大家最为熟悉的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等。
其实,“五十”这个数字,与目前实际发掘的文物有一些矛盾因为目前出土的各类“瑟”,绝大多数都是二十五根弦,我们还从未发现有五十弦瑟的实物证据,这种”五十弦瑟“或许曾经有,或许就是一种传说——或许正是因此,李商隐才感叹锦瑟五十弦是“无端”之事!不过这也告诉我们,诗词中的“二十五弦”,如“行人一宿翠微月,二十五弦声满风”、“二十五弦人不识,淡黄杨柳舞春风”等,都是瑟的代名词。古人之所以爱好描绘瑟的声音,大概也正像钱起在《归雁》中所说到的“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因为瑟的声音清泠而哀怨,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吧!
《听琴图》宋·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瑟相比,琴弦的数量就少多了。“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没错,琴弦的数量只有七根,并且个头也比方方正正的瑟要小了不少。不过你可不要小看了琴这种乐器,它在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礼记》云:“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古人将琴视为圣贤的乐器,相信琴声有着“正人心”的作用。而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的传说,更表明了琴声能够言说心志,将自己的情感传达出来。就算是一代名将岳飞,也靠琴声来传情,写下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名句。
现在你分得清琴、瑟、箜篌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