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的天籁之音——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箜篌在民间也广泛流传,隋唐是箜篌发展达最为鼎盛的时期,由于皇家对箜篌的喜爱,将箜篌纳入皇宫,专门为皇家贵族演奏,民间不允许私自弹奏,这一举措使得箜篌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和传承,最后慢慢地销声匿迹,同时遗失的还有很多宝贵的乐曲资料和演奏技法。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图形,设计试制了不同类型的箜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图片1.png

崔君芝老师以箜演奏者的身份加入了箜篌的改革研制工作,在箜篌演奏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崔老师对重获新生的箜篌一见钟情把自己的生命与箜篌紧紧地连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箜篌演奏事业中。她边改革,边创作,边演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崔君芝老师是第一个掌握现代箜篌演奏方法的人,她以竖琴演奏手法为基础,结合传统民族乐器古筝、古琴、琵琶等的演奏韵味和声响特点,创造出一整套的箜篌演奏技巧为音乐世界增添了一种美妙动人的乐器

图片2.png

重生后的箜篌,其动人的魅力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如涅槃重生的凤凰。美丽典雅的外观,有如天籁般的音色,演奏者高雅自如的姿态,无不令人流连忘返,为之而痴迷。现代作曲家们根据箜篌的演奏特点及音色创作出了一首首箜篌专业曲目,我国艺术家们的通力合作终于让绝响百年的箜篌重新登上舞台,走向世界。

b82d1e39119c462e9eff378b93340068.jpeg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细致地描绘了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据资料显示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他们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箜篌曲《清明上河图》 是著名作曲家刘为光根据宋代音乐大师姜白石所传的曲律,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创作而成一部融合宋朝曲意的现代民乐乐曲,曲名为《清明上河图》。因南宋杰出的音乐家和词人姜白石所处的时代并非北宋升平时期,而且他一生未仕,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难免感时伤事,心情低沉,而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的特色。现代音乐家刘为光取其“宋音”来表现“宋景”,给人一种返古的韵味。

图片4.png

箜篌与箫是中国民乐中最为雅致的乐器,乐曲中箜篌与箫结合得非常美妙,互为长短,交相辉映。《清明上河图》,曲目长12多分钟,让人完全陶醉在古时的某一个栩栩如生的段落箫声悠远、恬然带有沧桑,个性不羁踱古穿今,或清淡或激昂,如在感慨往事如品风云变幻,有如时空无阻人入画游。箜篌琴弦铮铮,清脆时显清幽,低沉时显浑厚,领奏时可一枝独秀,伴奏时可缠绵又可烘托急切而庞大的气氛,又兼有古筝独特的揉颤效果,古典韵味十足,有如是春早田间小道信步,又有如是码头闹市里如火如荼的繁华景象。箫、箜篌的结合让人遐想无边、如痴如醉。

图片5.png

一起来听听这首箜篌经典曲目《清明上河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