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与《箜篌引》

箜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又被称为“坎葔”。

箜篌兴盛于汉唐,那时候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以弹奏箜篌为祥和之雅乐,更把它视为一种吉祥物而推崇备至,文人墨客更喜欢赋诗作画以表现对箜篌的赞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的诗句还有《李凭箜篌引》中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说明文人雅士们将箜篌作为陶冶情操的理想乐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箜篌后来被宫廷所垄断,箜篌音乐在民间逐渐走向衰落就像一朵娇艳的花朵,其艺术生命力因为得不到发展而慢慢枯萎凋谢,直至失传。

图片1.png

我们现在常见的箜篌是今人通过古文献资料结合了古筝、琵琶、竖琴等中西方音乐的优势创新研发的现代箜篌。现代箜篌造型典雅、仪态高贵,音域更为宽广,音色优美,穿透力更强,形成了箜篌独具特色的风格与魅力,现代箜篌在民乐家族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111111111111111.png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箜篌曲——箜篌引》,就是根据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创作的。其风格哀切婉转,凄美感人。

箜篌是指乐器,“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原是套曲结构中位于序之后、歌之前的一个结构部位,后用于独立乐曲的标题称谓。   

说起这首箜篌曲的来历,还有一个悲切动人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传说有一年秋天,黄河涨大水,惊涛拍岸,浊浪滔天。这时有—个防汛的兵丁正划着船沿堤岸巡逻查看险情。忽然他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汉踮着双脚,正在向对岸张望,看似意欲泅渡到河对面去。正当老汉踌躇之际,又有一位白发老枢从后边追赶而来,口中气喘吁吁地大声呼喊道"老头子,你可千万别渡河啊" 可那老汉压根就没听她的话,趁其尚未赶上时,便"扑通" —声纵身跳进了黄河。兵丁见状,迅速划船赶至老汉跳水处准备进行营救岂料那无情而汹涌的浪涛却吞噬了老汉的身影。

白发老妪见失去了丈夫,便一头哭倒在河堤上。还是那兵丁将唤醒救起并背着将其送回家。一番劝慰后,兵丁又到河边巡堤去了。谁知那兵丁前脚刚走,这老妪后脚就抱着一架竖箜篌,哭至黄河大堤上,对着丈夫跳水处席地而坐弹起了箜篌。她一边弹着,一边唱着哀歌“公毋渡河,公竟渡河,河而死,将公奈何……”哀歌起处,天上愁云惨惨,地上冷风凄凄,河水呜咽也好似奏鸣着悲曲。老妪的琴声悲悲切切,断断续续,在空中低迥飘荡,渐渐传到正在远处巡堤的兵丁耳中。兵丁潸然泪下,待他正准备前相劝时,不料那老妪忽地将手中的箜篌甩掷于地,大呼着丈夫的名字,一头跳进了黄河,随夫而去。兵丁救援不及,只好从地上拾起了那架已经断了弦的竖箜篌离去

那兵丁的妻子正倚门等夫归来,她见丈夫一脸泪痕,且手持一架断弦箜篌,忙问其故。兵丁将自己巡堤时遇到的一切告知于妻,妻子闻之,失声而哭。好在她也通晓音律,且弹得一手好箜篌。她想到白发老妪之举,感动异常。待丈夫休息后,她便将那架断了弦的竖箜篌重新上好弦,校好音准,然后只身来到黄河岸边的大堤上,对着汹涌澎湃的波涛模仿着"公毋渡河"的旋律,弹出了一支哀婉凄切的乐曲。

这时,不少兵工及乡亲们听到声纷纷循声赶来,都被这悲哀的音乐感动。其中正好也有一个姑娘擅长弹奏箜篌。她用心记住了这首曲子,即回家抱来了一架箜篌伴着那兵丁之妻一同弹奏起来。一时间,由两架箜篌弹奏出来的哀婉凄切的乐音,其力度加强,哀韵更切,简直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

人们听到这撼人心魄的哀乐,顿时一片唏嘘,潸然泪下。

后来,这箜篌弹秦出来的曲子被定名为《箜篌引》,其悲哀婉转的旋律随着凄切感人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及至唐朝年间,京都长安有一个名叫李凭的廷乐工,以高超绝伦的箜篌演技,蜚声乐坛。一次,当时誉为"文坛鬼才"的诗人李贺听李凭所演奏的《等篌引》后,泪花飞溅他激情所至,灵感骤涌,于是,便以奇特瑰丽的想象,吟赋出一千古绝唱《李凭箜篌引》。

诗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图片1.png

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对箜篌音乐的生动描写,可谓神妙至极。至于唐代宫廷乐工李凭所演奏的《箜篌引》,究竟与民间流传的《箜篌引》是否同为一曲,尚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