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的新生

箜篌,这件古老的乐器,在历史的流变中逐渐消亡,又在一群人的努力下,在现代中国再次重生。崔君芝老师是第一个掌握现代箜篌演奏方法的人,在这篇文章里,她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箜篌在现代中国的“重生记”。

中国现代箜篌的试制与改革,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过。

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箜篌新生的时机到来了!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直接领导组建了“箜篌改革试制小组”,组长是文化部艺术局专员关立人女士,成员有文化部舞台科技研究所的留德音响专家王湘先生、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技师蒋柏松师傅、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厂张琨老师和中央民族乐团竖琴演奏员崔君芝。在文化部部长周巍峙和中国音协主席吕骥的直接关心领导下,李焕之、赵沨、吴祖强、杨荫浏、曹正、吴景略、朱虎雄、张子锐等专家学者亲自参与,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和经验。他们借鉴清末大同乐会研制的箜篌,以沈阳乐器厂韩其华试制的双排弦(利用杠杆支撑原理达到可演奏揉压颤滑音效果)的发明为基础,以中央民族乐团崔君芝提出的卧箜篌和竖箜篌相结合融为一体,创新制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箜篌”。这项箜篌试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这件古老的乐器获得了新生。

图片1.png

1980年春天,箜篌改革试制小组在完成了整体设计后,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试制了第一台中国现代箜篌,从而结束了箜篌失传的历史。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教授二十多年来潜心钻研,对中国现代箜篌又进行了改进,以传统的制造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箜篌的种类、造型、揉压颤滑机械、音准、转调等诸方面都有了专业化的提升,为箜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型的中国现代箜篌能体现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精髓所特有的揉压颤等技巧。乐器制作采用了“梧桐木”制成双面立式共鸣箱,用“色木”制成双排导音码,用钢丝、蚕丝缠尼龙制成琴弦,用“硬杂木”制成琴柱和琴座,用铜与木制的多层板做成拉弦板,用牛角和钢条制成拉杆和手拨转调机械,用钢条和铜制成拉杆和脚踏瓣转调机械,其中包括凤首、凤尾拉弦板,侧面琵琶式双面立式共鸣箱、发音音窗、双排雁飞式导音码、双排琴弦、杠杆支撑揉压颤滑机械、琴柱、琴座、联动手拨式七声半转调机械、凤尾式共鸣箱保护板、脚踏式转调拉杆及转调踏瓣等等配件。

箜篌演奏艺术的新生

乐器演奏赋予乐器新的生命,创新箜篌演奏艺术是箜篌乐器发展的关键。中国现代箜篌演奏创新的原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借鉴共性,探索创新个性。

历史上记载的卧箜篌与竖箜篌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理念,成就了中国现代箜篌演奏艺术的新生。类似卧箜篌的中国民族乐器是当今流行的古琴、古筝、琵琶一类的乐器。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艺术以“中和”为主,轻柔淡雅含蓄之美为多,同时兼有大幅度的起伏跌宕,乐音与噪音的强烈反衬,轻重、虚实的大反差,强调横向线条的旋律,用摇指、轮音等各种演奏技巧延长旋律线,使其连贯清晰,以揉压颤滑音的演奏手法使旋律线条近似人声而富有韵味,还运用多种技巧,使音色变化丰富。

竖箜篌传统的擘弹法就是当今流行的各式西洋竖琴的演奏手法。西方的竖琴发展已近二百年,1820年,竖琴转调踏板改为复式,降、还原、升三档机械结构。它的乐器制作在音准和转调上趋于成熟。

从以上的归类来看,这些皆属中国现代箜篌演奏艺术发展可借鉴的方面,但它不是简单的竖琴+古筝=中国现代箜篌。它是一件全新的乐器,要从乐器本身的各类特点上,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创新属于中国现代箜篌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艺术。

中国现代箜篌是大型的弹拨乐器。双排雁式导音码分别放在侧面琵琶式双面立式共鸣箱上。双排弦每排36根(通常按七声音阶排列CDEFGAB,也有五声音阶定弦(CDEGA)。双排弦之间是平行的,定音为等同音高并各自独立发声。双排弦之间,共鸣箱之后,用杠杆支撑原理制成的揉压颤滑机械安放其间,琴弦被振动后会相互影响,再用手指给予不同的压力,从而产生了揉压颤滑的音响效果。它音域宽阔多达五个八度,和声色彩丰富,又因双排弦,演奏时双手运用自如,并能吟揉压颤,使旋律富有韵味。又因钢丝缠尼龙的弦质,发音敏感,故适于多种演奏技巧的发挥,使音色变化丰富。中国现代箜篌既有传统箜篌的音响效果,又有现代音乐艺术所需要的表现手法,又因其有吟揉压颤滑音的特殊演奏手法和韵味,使它在同类乐器中独树一帜。

不同乐器,其手法相同但音响不同,音响相同而手法不同。崔君芝老师将其他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手法加以借鉴、研究,在竖箜篌与卧箜篌的表演艺术巧妙融合为一体理念的启发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箜篌演奏手法。乐器不同,性能迥异

芝老师的理念为:在支撑点原理的指导下找到箜篌持琴的姿势和演奏手型以及手指触弦点;从地球吸引力的原理上找到放松的方法,包括手指运行的方向,大、小臂、腕子的挥动和弹性演奏的掌握;以琴弦的张力大小和乐曲所需要的情绪找到适当力度和内在力度控制演奏的方法;从共振原理上找对发音位置、挖掘音响、展示技巧以及如何避免杂音和使用转调机械的方法;从乐器造型结构上如双排弦、导音码等,去摸索指法运用的特殊性与规律性,按照中国音乐语言和多种其它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指法艺术妙趣横生;从各种戏曲、民歌、乐曲中学习韵味,找到正确的揉压颤滑音的手法和风格;从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中找到特殊的演奏方法——散音、泛音、轮音、批音、拂音、挑音、抹音、勾音、鼓音、摘音、茶音、悬腕摇指、悬腕拨片摇指、八度轮音、二指轮音、四指同度轮音、正拨音、反拨音、弹音、拨片滑音、拍弦、扫弦、击弦、半音阶滑指、琶音滚奏、正板音、反板音、揉音、锣音、半止音等一整套丰富的箜篌演奏技巧。

在学习我国弥足珍贵的音乐文化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崔老师得到了启发,获得了灵感。同时用掌握的中西乐器演奏知识和多方面的音乐修养加以融会贯通,使自己在中国现代箜篌的表演艺术上获益匪浅。

1980年,崔老师携带中国现代箜篌走上舞台,在海内外十几个国家举办了近百场音乐会和讲座。在此过程中,与听众交流,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中得到启迪,开阔了眼界。

乐器发展史,根本上就是音乐创作史。在中国现代箜篌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众多作曲家为其创作的箜篌新作,使箜篌表演艺术得到了升华,使箜篌的演奏“轻挑漫剔、杂以批拂、散泛相错、间以曼衍”,吟揉压颤、凄清悲壮、苍凉坦荡。

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为根基,并广泛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营养,中国现代箜篌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图片2.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