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踏板箜篌的诞生之路

1920年上海大同乐会成立至今日近一个世纪了,无论战火纷飞,无论太平盛世,中国民族音乐一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箜篌。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组旧照片透过这些历史旧照我们能够看到现代箜篌诞生的不易。那么,箜篌的前世今生究竟经历些什么?

图片1.png

篌的前世

对于箜篌的印象多是来自敦煌壁画。在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出现频次最多的当属琵琶,其次就是箜篌啦。箜篌乐器是一件多源化、在世界很多地区流行的弹拨乐器。据史料记载,箜篌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及凤首箜篌三种不同形制,是随着丝绸之路而广泛传播的。独有在中华大地,这几种箜篌同时并存,且始于秦汉、盛于隋唐、衰退于明清。

图片2.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箜篌的今生

大量资料记载箜篌并没有真正的消失,百年来不下三千余人研究箜篌,只是大多文字图片及实物随着战火灰飞烟灭了。所谓现代箜篌的新生正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智慧凝结而成,它犹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带着崭新的东方风韵飞向世界音乐舞台。

一、20世纪30年代——双排弦立码式大箜篌出现。

     1932年“上海大同乐会创办人郑觐文和制作师缪金林、罗松泉、陈天乐等人根据《大清会典图》、《皇朝礼乐图式》的文字和图像记载,并借鉴缅甸赠送的一台凤首箜篌,对箜篌做了改进,双排立码,72丝弦,虽然音色及稳定性达不到使用标准,但为以后的试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图片8.png

大同乐会制造的双排弦竖箜篌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双排弦压颤式不转调箜篌的出现

        1958年,沈阳民族乐器厂乐器制作师韩琪华,开始了对箜篌乐器的改革工作,于1964年制成了一台新型箜篌。它采用双排弦,杠杆支撑原理,使其能够演奏揉压颤滑音。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改革。韩琪华的结构设想为箜篌后来的改革试制成功做了创造性的铺垫。

图片10.png

韩燕演奏韩琪华研制的双排弦颤压式不转调箜篌(第三代)

图片11.png

韩琪华研制的双排弦颤压式不转调箜篌(第三代)

图片12.png

                                                                  韩琪华研制的双排弦颤压式不转调箜篌(第三代)、崔君芝、张爱兰


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新型手拨雁柱立码式大箜篌出现

       1978年,在崔君芝的积极倡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直接领导组建了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改革试制小组”,组长关立人,成员有中央民族乐团崔君芝、文化部舞台科技研究所留德音响专家王湘、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乐器技师蒋柏松、沈阳音乐学院张琨。在当时文化部部长周魏峙和音协主席吕骥的直接关心领导下,李焕之、杨荫浏、曹正、吴景略、赵沨、吴祖强、朱虎雄、张子锐、黄翔鹏、陈自明等专家学者亲自参与、支持和帮助,并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于1980年的春天,箜篌改革试制小组在完成了整体设计后,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承制,出品了苏州乐器厂制造的第一台不转调双排弦雁柱立码式大箜篌;1982年春,蒋柏松、周其明研制出手拨半转调箜篌;1983年秋,由王湘设计、蒋柏松制作的手拨式转调小箜篌,琴头雕饰凤首,此琴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图片13.png

1978年“箜篌改革试制小组”在沈阳举行启动座谈会

图片14.png

     崔君芝试奏1980年苏州乐器厂制造的第一台不转调双排立码箜篌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的1983年秋苏州乐器厂制造的小箜篌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专业双排弦踏板式全转调箜篌出现

      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教授,自1975年开始,由于乐器改革的机缘认识了沈阳民族乐器厂的韩琪华师傅,就此结缘箜篌韩琪华将自己多年收集的箜篌图片等资料提供给赵广运,鼓励他继续研究改制箜篌随着对箜篌深入的了解,越来越坚定了对古代失传箜篌进行改革试制的信念和决心一种责任,亦是一种使命。带着老一辈箜篌人的寄托和期望,赵广运开始付诸行动,并有幸在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直接领导组建的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改革试制小组”在沈阳画草图的时候,他积极参与意见。

     1981年赵广运在沈阳音乐学院上学期间,作为主要研制人员参加了踏板式转调箜篌的研制,1982年试制岀了半踏板简易转调箜篌,但在转调机械系统、压颤装置、音准及音响琴体结构等方面仍需存在着问题急待解决。1984年在总结箜篌改革中的经验,成功研制岀中国第一台“双排弦踏板全转调箜篌,在转调机械系统,音响方面,琴体结构方面及多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成为箜篌改革的里程碑。著名音乐理论家王霭林教授在鉴定会上这样说到:“刚才广运讲了很多他的设计上的考虑,如果要是评价这件产品的话可以这样讲,这件产品是从总体设计上和综合考虑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大家刚才讲了很多,因为我们过去箜篌的改革很大一部分是带有局限性的,而这个局限性的某一点长处往往会带来另一种短处,所以我认为他这个,从总体设计、从综合考虑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整个的机械部分达到了比较科学的水平,所以这种补偿、反馈,这个思想在这个机械部分里我认为非常好,这个在乐器制造上来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理”。



     

图片17.png

1982年 赵广运、张爱兰、崔君芝、第一台踏板式半转调凤首箜篌

图片18.png

崔君芝在沈阳音乐学院试奏第一台半转调箜篌

图片19.png

1984年第一台全转调双排立码踏板箜篌

图片20.png

1987年试制成功插住式踏板转调箜篌


图片21.png

      赵广运、琳达屋、崔君芝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举办箜篌讲座


图片22.png

       插柱式“孔雀踏板全转调箜篌”


图片23.png

      插柱式“凤首踏板全转调箜篌”


图片24.png


全转调箜篌箜篌音域宽广,和声色彩丰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可以完美地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填补了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空白。新生的箜篌乐器通过演奏的实践给了它新的生命,在中国现代箜篌复兴的几十年中,已经创新了一整套箜篌演奏技巧,自成方圆,与竖琴渐行渐远,与古筝也没有越走越近。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逐渐建立了完整的箜篌专业教学体系,从附中大学—研究生,引领了中国现代箜篌演奏艺术的发展,使箜篌演奏队伍初具规模。国内外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大赛也皆为箜篌立项。

箜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