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音乐学院

图片1.png

当今社会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技能的地方是【学校】。想要学习音乐有专门的音乐学院综合类院校那么古人想要学习箜篌,学习音乐能去哪里呢?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音乐学校,那时称之为“教坊”、“梨园”!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只是政治、经济、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的燕乐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古曲就出自唐朝(如《霓裳羽衣曲》、《将军令》等),现在听来依然让人陶醉,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

唐代所以如此繁盛,这与宫廷设置训练和管理音乐表演人员的机构“教坊”有很大关系。教坊初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唐明皇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蓬莱宫内苑设置有一处“内教坊”禁城外和东京洛阳各设置有两处“外教坊”。

教坊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音乐舞蹈人才和教习、排练歌舞散乐。教坊内艺人依声色技艺高低分为若干等级:平民之女选入教坊学习琵琶、箜篌、筝等乐器演奏,称为“抽弹家”一般歌舞伎,称为“宫人”技艺水平最高、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的,称为“内人”或“前头人”。内人数量较少,表演时常由宫人和弹家补充。所以排练时,内人便常常在歌舞队列前面或后面起示范、领舞和压阵的作用。

图片2.png

唐玄宗时,教坊艺人编制已经有了很大扩展,仅长安的教坊,艺伎就达一万多人。据唐崔令钦《教坊记》实录,各教坊积累的各民族音乐舞蹈和散乐百戏作品,已达325个之多。其中《伊州》、《兰陵王》、《春莺啭〔转〕》、《柘枝》、《大渭州》、《踏摇娘》、《乌夜啼》、《安公子》、《玉树后庭花》、《西河剑器》、《河满子》、《绿腰》、《凉州》等歌舞音乐百戏,都曾由教坊艺人排练并在宫中演出,很受官方重视。

图片3.png

唐燕乐中“法曲”的兴盛则与宫廷另一音乐机构“梨园”的建立有重大关系。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置的音乐歌舞教习场所,因地点设在宫廷禁苑果木园圃“梨园”而得其名。亲自着手梨园建制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身份露脸的一位多才多艺音乐家,他“洞晓音律”,“凡是丝管,必造其妙”,又能“制作调曲”,“随意即成”,就连古代大音乐家夔和师旷“也不能过也”唐南卓《羯鼓录》)。唐玄宗“酷爱法曲”,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他从坐部伎弟子中选调300人到梨园教习,亲自担任音乐教练,凡“声有误者”,他“必觉而正之”,这些艺人也因此而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此外,他还从宫女中选调出数百人居住在宜春北院学习音乐歌舞,这些乐伎也被称为“梨园弟子”。梨园机构中还专设有“小部音声”30余人,此即少年儿童音乐班子,由15岁以下孩童组成。梨园排演的节目主要是法曲,这些法曲又主要是唐玄宗的作品。

除宫中梨园外,在长安还设有“梨园别教院”在洛阳设有“梨园新院”。前者学习法曲、排演新曲,人数约1000人左右;后者演奏一般俗曲,人数约1500多人,其中技艺优秀者,便被抽调入教坊。白居易《琵琶行》所吟“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那位妇女的艺术生涯,就属于这样的典型事例。

唐代的教坊和梨园造就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为盛唐各民族乐舞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因优秀艺人交替代谢流散民间,对中国世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