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失而复得的天籁之音
《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优秀的古典作品。《夕阳箫鼓》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琵琶曲,箜篌版本的《夕阳箫鼓》经过多次的整理改编,变得更加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乐曲共分十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引子部分为节奏自由的散拍子,通过左右手交替弹奏不同节奏的同音的技法叙述暮色的降临,乐曲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描述出了夕阳西下时,远处传来的浔阳江边鼓楼的钟鼓声,那声音由远至近,回荡在浔阳江面上。而低音部分的和弦模拟出了江楼的鼓声,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段:“月上东山”本段是贯穿全曲的主题旋律,犹如优美动人的船歌,切分节奏及连续的下行表现夜幕渐渐降临,水中碧波荡漾,左手宽广的音域与右手平静的主题旋律的结合,使音乐形成了强烈的空间感。右手旋律气息连贯富有歌唱性,双手泛音技法的运用描绘了远处的钟声。左手低音区八度的弹奏很好地展现了箜篌低音区深沉、浑厚的音色特点,为音乐制造出更为宽广的听觉空间感。
第三段:“风迥曲水”曲调逐层下旋后又回升,这里主题旋律音区的移高,使音乐显得更加清晰明亮。箜篌掐弦技法的使用也使音乐显得更加活泼明快。乐曲右手旋律的声音柔和明亮,乐句流畅自然,左手伴奏轻快而连贯,宛如明月升空,风儿轻拂,河流在欢快地流淌着。
第四段:“花影层台”速度为优美的散板——小快板——如歌的行板。这一段落节奏由疏至密,线条波浪起伏,曲调缓慢的旋律之后节奏逐渐加快,弹奏出速度较快的乐句,使得气氛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描绘出了一幅在朦胧的月色中,轻风吹拂,岸边树影婆娑,水中花影层叠的动人画面。
第五段:“水深云际”速度为慢板——行板。这段音乐运用不同音区、不同音色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箜篌浑厚的中低音音色,描绘出了江水浊浪推涌、连绵不断的画面。而高音区明亮的色彩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鸣叫,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机。
第六段:“渔歌唱晚”速度为小快板。右手旋律优美动听,好似夕阳落山,渔夫们满载而归,欢喜高歌,悠然自得的情景。
第七段:“洄澜拍岸”速度为行板——由慢至快——忽快。音乐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缓到急的节奏变化,如许多渔船竞相归来,一浪推一浪,有急有缓,带有节奏的海浪翻涌而来,构成了洄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八段:“桡鸣远濑”速度为中板——由慢至快。这一段落左右手的旋律形成了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线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的立体层次。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的水波纹,生动而形象地跃入我们的眼帘。左手伴奏的强弱层次感,大约就是画家们所说的近景与远景吧。
第九段:“欸乃归舟”速度为由慢至快——急板——宽广的中板,这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情绪达到了顶峰。力度随着速度的加快也越来越强,情绪越来越激动。右手快速的弹奏形成拍打礁石的水声背景,在速度达到急板时,力度突然弱下来,这种力度的突变使得音乐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声音显得格外的轻巧与灵活,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绪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左手拍弦技法再现了“江楼钟鼓”的主题,遥指和大量刮奏的运用,表现了江水波浪层层,把全曲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幸福憧憬,之后音乐逐渐趋向平静。
第十段:“尾声”速度为自由的慢板,主题旋律再现,沸腾的钟鼓声、桨声、水浪声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让人陶醉,回味无穷。一连串刮奏配合泛音的技法,表现出了一轮明月穿行在薄雾中,江岸洒满银光的幽静立体画面,全曲在恬静舒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夕阳箫鼓》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夕阳箫鼓》乐曲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现代箜篌双排弦的设计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仅用一把箜篌就实现了自带乐队的演奏效果,完美的表达了音乐的立体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