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箜篌之:卧箜篌(一)

所周知,古箜篌在古代有三种形制,分别是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卧箜篌。

卧箜篌,是兴盛于我国汉唐时期的一种弦鸣弹拨乐器其形制类似于我国琴、瑟,然而与琴、瑟又有着不同,卧箜篌与琴、瑟相比多了——数弦通用的通品目前资料显示,卧箜篌是我国最早具有这种装置的乐器

图片1.png

卧箜篌自宋元以后,在我国已经失传。目前保存下来的资料只有文献和图像两种类型。由于资料的限制,尤其是没有卧箜篌实物的出土,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卧箜篌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今天我们就根据现有的图片、文献资料来探索一下卧箜篌吧。

关于卧箜篌的本体

1. 形制

关于卧箜篌的形制,在我国文献中留下了较多的记载,《史记》中将卧箜篌描述为“空侯瑟”。

在唐代文献《风俗通》《通典》中分别记作“依琴作坎坎之乐”;“箜篌,旧制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在宋代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箜篌赋》中又提到,“侯牵化而始造……似秦筝”从中可以看出,卧箜篌的形制自汉初产生以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形制特征是长方形、横弹类似于琴瑟的弦乐器。

图片2.png

图像资料形象地反映了卧箜篌较为稳定和基本的形制特征,结合资料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归纳出卧箜篌的形制特征:其基本结构由琴体、琴弦、通品、拨子 四部分组成,且琴体呈长方形、琴弦系于琴体两端, 演奏时可以将琴的一端置于腿上,另一端置于地面, 左手按弦右手拨奏。

从魏晋开始,卧箜篌的弦数增加,由一弦、两弦逐渐形成四弦的规范,通品的数量也由过去的六个增至十多个。

从乐器发展的角度看,卧箜篌弦和通品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卧箜篌音域的扩展和演奏性能的逐渐完善。

2. 音 色

文献中对乐器声音的记录,一般采用象声、比拟的手法。关于卧箜篌的音色,《风俗通》里这样记载:“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从这一点来判断,卧箜篌的音色大致是一种清脆、明亮略带粗糙的声音。对于这一特点,之后的陈肠《乐书》有更为生动的描写:旧说皆如琴制,唐制似瑟而小。其弦有七, 用木拨弹之,以合二变。故燕乐有大箜篌,小箜篌。音逐手起,曲随弦成,盖若鹤鸣之嘹唳,玉声之清越者也。

《乐书》中用“鹤鸣之嘹唳”“玉声”来描写卧箜篌的声音。嘹,表示声音清脆悠扬;唳,是指鹤、雁 等鸟高亢的鸣叫声。“鸟叫”“玉声”虽与《风俗通》中的“坎坎”之声比喻不同,但都表示出卧箜篌声音清脆、响亮的特点。

图片3.png

3. 材质

关于卧箜篌的材质,林谦三认为:“从初写‘空侯’或‘坎侯’而改写为‘箜篌’来看,可以猜想原先是与筝、筑一样以竹为槽的乐器。”但从出土壁画上看,卧箜篌已经全部使用木质乐器了,这或许是与北方不胜产粗大毛竹,没有适宜的竹子材料有关。至于使用哪种木料来制作卧箜篌,诗文《箜篌赋》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箜篌赋[晋]曹毗 峄阳之桐,殖颖岩标,清泉润根,女萝被条,尔乃楚班制器,穷妙极巧,龙身凤形,联翩窈窕,缨以金采,络以翠藻。

箜篌赋[晋]钮滔母孙氏考兹器之所起,实侯氏之所营远不假于琴瑟顾无取乎竽笙尔乃陟九峻之增岩晞承温之朝日剖峄阳之孤桐代楚宫之椅漆

以上两首诗作中,描述了卧箜篌制作工艺的细致、精巧,除了龙身凤形外、金色与翠绿色璎珞作为紧张弦一端的丝,卧箜篌的琴体还要用上等的制琴材料——峄山桐木峄阳指峄山之南,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即孟子故乡,此地盛产一种独特的桐木——孤桐,据说是制琴的上等材料专制而成,然后外表涂上品质好的漆料,琴弦只用乌丝。由此可见,卧箜篌由汉代的普通乐器经过长时间演变,到魏晋南北朝发展达到高峰,由外表的金碧辉煌与制作之讲究,可推测箜篌受到的喜爱与其地位的提升,并开始作为君子雅士寄情吟咏的阐乐器物

通过对卧箜篌考古图像、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对卧箜篌的形制、结构、音色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整体上看,卧箜篌与我国传统弹拨乐器琴、瑟非常相似,但比琴、瑟多了数弦通用的通品,那么通品的使用对卧箜篌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下一期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