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箜篌之:卧箜篌(三)

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了解了卧箜篌的外观形制,更是知道了卧箜篌的通品装置是国最早具有这种装置的乐器,这种通品装置的使用,意味着乐器调控方式的转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卧箜篌的通品装置。

何为“品”?《辞海》中这样解释:“乐器中的通常是指乐器面板上凸起的一排小横条,用以定音位,便于按弦取音,通常用竹或骨制成。”可以看出,品是作为乐器的一种调控装置产生的。

”产生于中国,它的出现预示了一种调控方式的转变

“品”对演奏的影响

品在乐器中的使用是通过截止弦长、改变弦长来改变音高的,从这一点看,类似于古琴上“徽”的作用,在没有弦品的乐器上,受激发弦的振动部分是从弦码至手指摁压点那一段。有品的乐器,弦的振动段即为从弦码到手指摁弦处下面弦和弦品的接触点,因此有了弦品,使摁弦简化,无须很精确地将手指摁在某一点上。如

图片1.png

这对乐器的演奏风格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通品作用于每一根琴弦,因此演奏起来更加方便, 而且音域更广,当然,这在乐器制作上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品”在制作上的要求

“品”不仅给乐器的演奏提供了方便,在制作工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品的制作和排放是决定乐器音准的重要工序,因此需要精密的计算和测量。在演奏中由于品的高度设计不合理,很可能出现“打”在另外的截止点另外的品上,以致产生“错音”。因此,品的高度需要依次递减对于卧箜篌的通品仅从出土壁画中难以分辨其高度的变化,但从乐器发声学来看,通品的高度必然是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如下图:

图片2.png

其次,演奏方式和击弦的角度也会影响品的使用。通常情况下弦振动时会同时产生两种不同方向的振动,即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弦的横振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弦的左右方向的振动。纵振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弦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这两种振动都会对弦振发声产生一定影响。在演奏过程中由于演奏方式横弹,竖弹和击弦角度的不同,琴弦左右和上下振动的幅度是不一样的。

这里以通品乐器中的琵琶和箜篌为例,琵琶类乐器的特点是具有非板体共鸣箱,较长的琴颈,琴板上粘有数弦通用的品。演奏这些乐器时需要将乐器抱于怀中,琴柄向上,将琵琶竖立在腿,与人体呈45度角,琴身略向左前方倾斜。左手抱琴并摁品位,右手拨弦弹奏,这样的演奏姿势可以使演奏者以基本平行于琴板方向的姿势演奏,而且方便自如地调整角度。在这种情况下琴弦左右振动的幅度大于上下振动,因此,较好地避免了“打”品的发生。从乐器制造来看,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卧箜篌这样的横弹通品乐器则不然,卧箜篌在演奏时,琴体横放,演奏者右手的击弦方向决定了琴弦上下振动幅度大于左右振动。如果弦的上下震动幅度过大,超过了两个通品之间的高度差,就很容易“打”到其他的品,出现错音,影响演奏效果。因此,卧箜篌类的横弹通品乐器在品的制作和排品上有着更为严格、精细的要求。

图片3.png

“品”对音色的影响

通品所起到的作用一方面是截止弦长,改变音高,另一方面,将弦振动的声音传导给共鸣系统,利用共鸣系统来加强弦振动的声音,可以扩散扩大音量。 

我国乐器中的通品装置,通常是由坚硬的竹片制成的高低不同的长方形小薄片,竖立在琴板或琴颈上。当通品截止弦长,弦的振动作用在品上时,由于通品的质地坚硬,它对弦的反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强琴弦的回复力,扩大弦的振动幅度,这样的音色相对就要清脆和明亮一些。

古琴是与卧箜篌形制最为接近的一种乐器,这两种乐器都是长方形音箱结构的拨弦乐器,弦的数量都偏少,形体较小,都是采用改变弦长的方式来改变音高,演奏时都是横放于演奏者的前方。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调控装置的不同,古琴的琴徽是其主要的调控装置,而卧箜篌则使用通品。

同属于调控装置,徽在演奏中只是起到标示取音点的作用,它对琴的音色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通品在截止弦长改变音高的同时,会影响乐器的音色。在古琴的演奏中,以左手摁弦取音。由于手指的质地柔软,容易吸收琴弦的部分反弹,影响了振动反弹的幅度,致使古琴的音色较为柔和。然而,卧箜篌的通品装置,在这里部分地代替了古琴演奏中左手的职能——截止弦长,与琴弦接触。

由于卧箜篌通品质地坚实,不易吸收琴弦的反弹效果,因此相对于古琴柔和的音色来说,卧箜篌的音色则更加清脆和略显粗糙。由此来看,在文献中将卧箜篌的声音比喻为“坎坎之乐”“鹤鸣之嘹唳”“玉声”是有一定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