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与敦煌舞

敦煌莫高窟被世人称为“东方艺术明珠”,石窟中绘有乐舞图像的石窟有250多个,这些洞窟中绘有乐伎3520身,乐队490组,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洞窟壁画历经千年,年代跨越长久,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乐舞、乐器、乐谱等诸多音乐资料,是我国珍贵的乐史资料

古有“乐”,是指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因此壁画呈现出的大多是一种有乐必舞、有舞必乐的画面。从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乐器的运用与敦煌壁画中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在现代中国古典舞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敦煌舞”。敦煌舞是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舞姿形象为原型,经过当代舞蹈艺术家、编导者和研究人员的再创作,重新复活于舞台之上的一个新舞种

图片1.png

敦煌舞舞者大多手持乐器,肩披长绸,舞动时体态飘逸轻盈,神态自由活泼,两臂间的长绸如展翅鸿雁,悠然自在地翱翔于空中。

敦煌舞中出现最多的乐器道具就是箜篌和琵琶,这类民族类乐器是敦煌舞创作中的经典元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箜篌在敦煌壁画里出现的演奏姿态吧。

箜篌莫高窟壁画当中常见的弹拨类乐器,壁画中出现的箜篌一般绘制在洞窟四壁、人字披、窟顶覆斗、龛楣周围和藻井四周等位置,所绘种类以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为主。

图片2.png

壁画中箜篌乐伎的持琴方式分为三种:站持、坐持和飞天空中持琴弹奏,置琴位置主要为夹于臂下和置于地面两种。在壁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演奏方式为“不鼓自鸣”,即乐器飘扬在空中,仿佛演奏着美妙的音乐。

图片3.png


1、站持

莫高窟壁画中站持是最常见的一种乐伎持琴方式,站持的乐伎主要手持小箜篌,这种箜篌轻巧又便于携带。站持细分又可以分为站立和行走姿势两种,站立为常见演奏姿势,主要表现为乐伎呈站立姿势演奏箜篌。这种姿势常出现在天宫箜篌乐伎和一些供养人箜篌乐伎中,站立站持主要在固定的表演场地上进行的,如庭院或者舞台上,如莫高窟盛唐445 窟中的菩萨伎乐图,有六身伎乐菩萨呈站立姿势在舞台上演奏的。

图片4.png

     行走站持为边走边演奏的一种演奏方式,这种姿势主要出现在出行图中,乐队跟随大部队前行,乐伎手持乐器,缓步演奏,如莫高窟晚唐156 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宋国夫人出行图》和莫高窟五代100 窟的《曹议金统军出行图》中的乐伎演奏姿势就是行走姿势。

图片5.png


2、坐持

早期的莫高窟壁画中弹箜篌乐伎的坐持以散坐为主,坐在地上或坐在莲花心上,散坐的姿势比较随意,有的一条腿盘着一条腿伸开,有的两条腿都伸开,也有的一条腿盘到另一条伸开的腿上,还有两条腿都呈弯曲状坐在地上的。他们姿态各有变化,演奏时也比较随意。如莫高窟北魏254 窟中的两幅药叉乐伎图和莫高窟北周时期299 窟龛楣上的乐舞图,图中的乐伎坐姿都为散坐。

图片6.png

3、飞天空中持琴演奏

弹奏箜篌飞天乐伎的演奏姿势,一般将箜篌竖抱于怀中,双手演奏,但在莫高窟隋代276 窟的飞天乐伎中,有一副飞天反弹箜篌的形象。乐伎上身正面向前,脸向左侧转去,双手向后,将箜篌置于背后弹奏。从演奏姿势来看,反弹箜篌并不现实,乐伎上身并未转动,脸部仅仅为侧转,这种姿势看不到背后箜篌的琴弦位置,只能双手拨动琴弦发出声响。这种飞天反弹箜篌的乐伎形象与之后的反弹琵琶形象有所不同,反弹琵琶形象多为舞伎,琵琶为舞蹈中的道具形象出现,以跳舞为主。但是反弹箜篌形象则不同,除了持琴位置不同,乐伎的其他特征与正常弹奏箜篌的乐伎一样,说明反弹箜篌为一种特殊的演奏姿势。

图片7.png


敦煌壁画中乐器的演奏姿态呈现多样化,为敦煌舞蹈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敦煌舞将乐器、长绸与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展示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让观看者感叹“天宫世界”的美好和古代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