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的美丽诗篇和传说(一)

        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绘画、雕塑、陶俑等艺术品中,凡遇奏乐的场面,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三角形,或者半月形,有一排竖立琴弦的乐器,它被人竖抱于怀,用双手弹奏,它叫箜篌。

敦煌石窟中的“飞天”,手捧箜篌飘逸在天,其裙带悠悠,仿佛“垂珠玉碎空中落”的声音迎面而来,这就是我们古代的箜篌。


图片1.png

箜篌,这个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的名字呢?

原来箜篌又叫坎侯,据史书记载,它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因其声音坎坎,故名坎侯”,箜篌的名字就是由坎侯演变而来。

当年侯调制作的箜篌是横放在面前弹奏的乐器,外形近似于琴瑟,但有类似琵琶的品位,使用拨子拨奏或击奏,人们称它为卧箜篌。卧箜篌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箜篌形制。

       近年的考古发现,秦代以前就有西方的角竖琴来到新疆(当时的西域),但并没有来到中原。

图片2.png

新疆出土的箜篌其形态和在亚述帝国宫殿浮雕上的竖琴几乎完全一样,只是从9根琴弦变成了5根琴弦,从浮雕上看人们横抱竖琴,用一长长的拨子来弹奏,它虽为卧式,但其形态是三角形,其形态完全不同于我们中原的卧箜篌。

图片3.png

卧箜篌出自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代,是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

 

图片4.png

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以手拔弹奏,汉代十分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

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

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候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候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征。

 卧箜篌不仅流行于中原,还流传到了东北和朝鲜,后由朝鲜传入日本。卧箜篌虽然在我国日渐消失,但在朝鲜和日本得以传承发展,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了韩国的玄琴和日本的百济琴

图片5.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