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着迷的箜篌之声
身为一名箜篌爱好者,小编的日常就是喜欢搜集各种箜篌的音乐,在纪录影片《云冈石窟》中就发现了箜篌的声音,纪录片《云冈石窟》描写了公元5世纪下半叶,北魏在山西大同武州山建造的著名石窟。这里有较大洞窟51个,造像五万余非,工程浩大、气魄雄伟,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在这部影片的音乐中,《精雕细刻》一曲是由箜篌演奏, 那浑厚深沉的低音,犹如古琴的鸣响,那清脆明亮的高音,好像古筝在“歌唱”,有时又发出流水淙淙的竖琴音响。这是箜篌第一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古色古香的乐曲伴着丰富多彩的画面,把我们带进那遥远的年代。
箜篌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为了发掘和整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们,就曾参考古代乐器图片和近代仿制品,并根据现代竖琴的原理、设计和试制了一架箜篌。沈阳乐器厂的同志们,从1958年以来,也曾先后对箜篌进行了不断地研制。1978年完成了第四稿的制作,这台箜篌高达1.75米,宽0.85米,有琴弦88条,分两排安装在弦轴板与共鸣箱之间,每两条弦同发一音,音阶按C 大调七声音阶排列,从低音D₁ 到高音e', 共有六组音域。
这台箜篌的构造非常独特,采用了“杠杆传导两弦兼用”的设计,将原一列弦改为两排同音弦列,通过杠杆原理,使同音的两条弦张力相同,当弹奏左侧琴弦时,也可同时按抑右侧琴弦,使左侧琴弦的张力也随右侧弦相应增大,从而获得像古筝那样的压颤音效果。这种带有杠杆式压颤装置的箜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除采用古琴、古筝和琵琶的演奏指法外,还吸收了竖琴的演奏技巧,可以演奏中外乐曲,尤其演奏富有我国浓厚民族风格的乐曲,则更加优美动听。
纪录片《云冈石窟》音乐中的那段箜篌独奏,就是中央民族乐团崔君芝教授用这台箜篌弹奏的。1980年初,我国研制成功雁柱箜篌,它借鉴了竖琴的弦列设计,吸收了“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采用筝式柱码,琴弦有72根(两弦同音),按C 大调音阶排列,音城由A₁ 至a³,达五个八度,音色明亮、与古筝维肖,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可以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尤其演奏揉、滑、按、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最适于独奏、重奏、为歌舞和其他乐器伴奏或加入民族管弦乐队演奏。
在同年9月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上,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员崔君芝l教授,使用这台雁柱箜篌,独奏了古曲《梅花三弄》并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箜篌通过压颤奏法,模拟古筝音色,描绘出祖国壮美的河山和古代渔人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值得庆幸的是,1982年12月,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转调雁柱箜篌。用它演奏的《山里人》《渔舟唱晚》《二泉映月》和《秋思》等古今乐曲,颇富特色,尤其可以用来演奏复调性音乐作品。
这台新箜篌,双排弦同度转调时音阶非常准确,这是我国民族乐器设计上的一个新突破,是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重大贡献。转调雁柱箜篌以它崭新的面貌、独特的风姿屹立于中国乐坛,它以超越古代箜篌和现代竖琴的绝音响向世界宣布,这是一项富有民族风格的创造性的复兴,是中国乐苑绽开的一朵古乐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