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失而复得的天籁之音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汉唐时的箜篌,演奏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唐代诗人顾况和李贺分别写出过《李供奉弹箜篌歌》和《李凭箜篌引》的诗文,可见箜篌在古时就是一件非常受人喜爱的乐器。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箜篌的复、改革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复原后的新型箜篌音域也更为宽广,加上音色多变的演奏技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箜篌演奏艺术,终于使这一几近失传的古老乐器获得新生。

在复原过程中那个,李焕之作为作曲家,对箜篌这门乐器独具魅力的音乐表现给予高度关注和契合共鸣,以极大的热情先后创作了两部以箜篌为主奏乐器的作品。一部是1983年创作的、在当时尚属我国第一部箜篌独奏曲的作品《高山流水》另一部则是1987年为箜篌、大合唱与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箜篌引》。在创作过程中,他与崔君芝老师密切合作,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这门乐器的性能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据作曲家介绍,他在创作时所依据的乐器是当时新试制完成的“雁柱箜篌”音域由大字一组的A到小字三组的A共五个八度。系双排对应的同音弦结构,能演奏泛音从大字组F至小字一组c)、揉、压、颤从小字组c至小字组g以及扫、摇等各种技巧在和声与织体的运用上,与竖琴类似,但不能用七声音阶转调。

成书于1425年的中国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载有《高山》《流水》两首琴曲,并解释说其原本为一首曲子,唐朝时才一分为二。后来,《高山》已很少有人弹奏,但《流水》还时常回荡在琴家们的指间,乐曲结束在开阔的泛音乐句上,为听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对大自然的赞赏,对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的歌颂。

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是李焕之根据琴曲《高山》春草堂琴谱与《流水》天闻阁琴谱两曲的曲意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意在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完整意境,因此,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神韵和意境的审美趣味。

全曲共10个音乐段落,分三个层面——双呈示、展开、尾声,建构了一部层次清晰、变化丰富的完整作品。结构图示如下:

图片1.png

“高山”呈示

包括由第一、二、三,三个段落。

开始,箜篌先奏一个23小节的序奏段。开放排列的属和弦附加六度音与主和弦的和声序进具有庄重、雄伟、巍峨的音乐气势:

图片2.png

之后,作者用简洁的音乐材料和手法,进一步描绘高山的雄伟挺拔及其容纳江河百川的非凡气度。例18-20小节,同一音调素材用不同的演奏法、力度、色彩、织体和表情记号等,从不同的侧面描绘高山的巍峨挺拔。再以力度布局为例,整个序奏段先后4次出现 ff17小节,某些局部主奏乐器采用音响效果较强烈的撮奏法,更突出了这种强势力度。此外,在整体强力度的背景上,局部穿插泛音弱奏,使音乐显得格外生动,多角度地刻画了高山的形象:

图片3.png

第二段落可视为从序奏响“高山主题”的连接。先小行板速度呈现6/8节拍的摇曳韵律,箜篌泛音奏古拙的三度和声音程,接以D宫调域级进为主的旋律。之后是传统演奏与泛音演奏相隔一小节做严格的卡农式模仿,仿佛描绘在半透明的云层间忽隐忽现、忽明忽暗的高山形象,情趣丰富。此后是一连串的下行五声音阶,引出“高山”主题。

整体趋于流畅、连绵之势的“高山”主题52—86小节),可粗略划分成依次递减的五个乐句,不同乐句的音乐材料同中有异,体现出统一中的变化。

图片4.png

开始,右手的连续摇指如悦耳的歌唱,断断续续的泛音音线飘逸洒脱,左手用撮奏有力的弹奏和弦的根音。明朗开阔的D宫调式结合摇曳跌宕的6/8节拍,生动地刻画了清新、流动、俊逸、伸展的高山风貌,富于动态之美:

图片5.png

第二句,左手的密集音型在中低音区迂回,右手提高八度继续摇指,片段重复,局部吟揉,高山群体之势点到为止。接着,延伸与重复的音调转入左手歌唱,右手断续的十六分音符下行级进加八度摇指,音区的调整赋予音响以新的色彩。第四句是方整的五声性旋律的抒情歌唱。之后的第五句为2/4节拍,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慢起进入,逐步加速并呈现渐强趋势,快速的音流在一个九度音域跌宕起伏,音乐惯性地向前发展,与下一阶段的“流水主题”作自然衔接。

“流水”呈示,包括四、五、六三个段落。

“流水”主题从低音区的泛音开始,级进下行的音调宛如大山深处漫涌而出的一道清泉,蜿蜒流淌,逐渐汇集:

图片6.png

这一主题转向属调并移高12度作局部加花变奏的重复,音乐在高音区越发明澈,节奏紧密,营造出万千条溪水的汇聚之势。之后,速度改为小快板,右手是连续切分的琶音,作者调动了多种方式使音响的内在动力不断积聚,涓涓细流最后以粗犷、磅礴之势倾泻而下,仿佛滔滔江水汇入汪洋大海。

第六段开始,十六分音符的四度和声音程连续构成不同调式的声部层(G宫—D宫)。这种由四五度音程的连续进行而形成的双重调式,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常见。作者在此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是对中西音乐发展手法的自然融会。之后,左右手运用刮奏、泛音、扫弦等演奏法,在不同调域(D宫—A宫)及高低音区的较大幅度中,以密集音型做各种上下流动的迁回发展,整体的音乐气势呈不断攀升的态势。

整个第六段落犹如箜篌的华彩乐段,作者在了解了这一乐器各种性能的基础上,吸纳了古琴、古筝和琵琶演奏的主要特点,充分发挥和挖掘了箜篌的各种演奏潜力,将泛音、撮奏、扫弦、刮奏、摇指等技法加以综合运用,有力地阐释了“音乐技法为音乐表现服务”的创作追求。观察泛音段落与吟揉段落中富有动感的旋律线条时,我们发现其意在表现“涓涓细流成磅礴之势”的壮观,足以看出作者在设计音调曲线上是何等用心良苦。涓涓小溪汇成浩荡江河,令人触弦繁响、如临沧浪,赞叹大自然的同时,也同样对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唱出颂歌。

“高山”与“流水”音乐主题穿插发展

包括七、八、九三个段落。

第一、二段的“高山”序奏旋律在ff力度上再现,经删减、整合后更加洗练和凝聚。紧接其后,“高山”主题在A宫调式(原调D宫的属调)上变化再现,其保留原“高山呈示音调”右手连续摇指的旋律,将原左手的和弦根音声部,增加八度连续跳进及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以替代中间声部的泛音旋律,从而更加突出蜿蜒起伏、百折不回的“高山”形象,音响具有刚毅、雄魄的壮美色彩。尾部节拍由6/8转入3/4,突出舞蹈韵律,并为之后的“流水”主题进入进行衔接。

这个部分的“流水”主题,以3/4节拍呈现,对原“流水呈示音调”进行了一系列变形、拼贴和整合,左手柱式和弦琶音与八度撮奏的切分重音,为这一主题平添了几分跌宕和起伏。

尾声

包括第十段。共计29小节。经扩大和变形处理的“流水”音调,以摇指的大线条奏出。其后,音乐在2/4节拍中以十六分音符的七连音音型,在G宫一D宫两个调域中,营造出湍急的水流音响。最后,在D宫调式的主音吟揉上收束全曲,清新隽永的乐音使人回味不止。

箜篌版独奏曲《高山流水》以箜篌丰富、独具特色的演奏技艺,完美展现了乐曲的意境,为我们的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