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时期的箜篌(三)

辽代皇帝崇信佛教,在五京和各州城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当时修建的木构寺院今日大多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了很多佛塔。

现存辽代佛塔基本都为砖塔,且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造型统一等特点。最显著的特质是以其精美丰富的砖雕装饰塔身,辽代的民族服饰、佛像、伎乐人等文化在辽塔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于辽塔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辽塔的建筑、宗教、美术等领域,少有从音乐史学角度展开讨论。其实辽塔浮雕上除刻有佛教人物外,还刻有大量伎乐人形象。他们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有的翩翩起舞,其中也出现了演奏箜篌的伎乐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辽塔塔雕上的伎乐人图像吧。


通过对辽代砖塔遗迹的图像和相关文献材料进行梳理,在辽宁境内的五座辽塔上发现了箜篌伎乐人的遗迹。

这五座辽塔主要分布在辽宁阜新、朝阳、义县三地,即辽宁朝阳八棱观塔、辽宁朝阳青峰塔、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宁阜新塔营子塔、辽宁阜新十家子塔。而这三地均处辽上京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即赤峰附近)、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之间。辽代三个都城衔接地带必然是辽代文化的一个繁荣区域,也是今辽宁境内遗存辽塔较集中的地区。

辽宁朝阳八棱观塔箜篌:

图片1.png

八棱观塔为辽代中京道兴中府建州境内佛塔,在辽宁朝阳市西约45公里,塔营子村北山上,与辽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此塔建于辽代早期,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约34米。塔座雕有蟠龙、力士、小塔和神仙人物,姿态各异。


在此辽塔上发现的箜篌图像无论从琴的形制,还是演奏姿态都是辽宁境内五个图像中最接近标准传统的竖箜篌在人们心目中印象的。琴体框架由琴杆和半弓形共鸣箱组成,约为12根琴弦。演奏者为坐姿,左侧身体面向观众,脸部右侧贴近箜篌,面部略微向左侧转,更好地面向了观众,双手将琴竖抱,左右手分别在琴两侧抚弦,琴体半弓形弯曲的一边,即通常的共鸣箱一边靠近身体。演奏者身上飘逸的丝带,仿佛看到了演奏者随音乐摆动身姿,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


辽宁朝阳青峰塔箜篌:

图片2.png

青峰塔,又称五十家子塔,在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为辽代所建。该塔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高约36米。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峰塔上在箜篌伎乐人两侧还站立着两位伎乐人,可清楚看出其身着契丹民族服饰,最外系有腰带,脚蹬长筒皮靴,这与汉族传统服饰有迥异区别,凸显了契丹衣着的民族风格。左侧伎乐人在拍打落地而置的大鼓,右侧伎乐人左手也持有一似打击乐的手鼓类乐器,二人一同为箜篌演奏者伴奏,仿若能听到一曲由打击乐伴奏,节奏具有动感的箜篌曲。

该图像中的箜篌琴体较小,但仍约有12根琴弦,底座并未支撑在演奏者腿上,而是悬空的,由演奏者直接抱着演奏。演奏者盘腿坐姿,左手在前抚弦,但看不清右手动作。宋代即有大小箜篌,《辽史·乐志》中也有大小箜篌之分,朝阳青峰塔上应为小箜篌。因为,此图中箜篌并未像其他图中箜篌置于演奏者腿上,也未放在任何支撑物上,而是与盘腿而坐的演奏者腿部留有一定距离,且顶端高度也未超过演奏者嘴部。从箜篌与演奏者身体比例看,此图上箜篌应为辽史中提到的小箜篌。本人现有其他辽塔上的箜篌图片和耶律羽之墓木版画箜篌均为大箜篌,这是现有箜篌图片资料里所见的唯一小箜篌。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箜篌:

图片3.png

广胜寺塔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内,其修建年代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是建于辽代。原塔风化严重,塔顶已毁,腰檐多有损毁,须弥座雕像部分缺失。经2011年修复,恢复塔刹、腰檐。幸运的是该塔雕像大多保存尚好,在修复过程中又修旧如旧,仍能看到原貌。塔高约42米。塔身上的伎乐人砖雕,精美细腻,或手执乐器,或翩翩起舞。
广胜寺塔上的箜篌图像是现有辽塔图像中唯一站姿手持箜篌的,但本人现另有义县塔上的琵琶演奏者图片也为站姿,这或许是行乐表演图。图像上伎乐人左手放在琴弦上,应为抚弦动作。伎乐人也是侧身体面向观众,琴体较小,属角形箜篌,半弓形共鸣箱朝向乐手身体一侧,且这段琴体非常宽,很明显地向人们展示了那就是共鸣箱。
 

      辽宁阜新塔营子塔箜篌:

图片4.png

      塔营子塔,为辽代东京道管辖的懿州境内佛塔,也叫懿州城塔。位于辽宁阜新市塔营子古城址内,古塔的西侧便是辽代懿州城的城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建造年代无明确记载,但从塔的造型风格以及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可推断,该塔应建在懿州城修建的同时或稍后。
 

       此塔上箜篌伎乐人图像演奏者盘腿而坐,手臂上的长丝带飘逸舞动,一手抚琴,将箜篌的一端架于腿上,似另一端放在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支撑器物上。该箜篌大致有13根弦,箜篌上似有突出装饰物,像凤首箜篌造型。结合《卓歇图》及山西灵丘觉山寺辽塔上的两幅弹凤首箜篌的伎乐人图像来推断,它是凤首箜篌也不无可能。但凤首箜篌通常凤首向外,弓形共鸣箱与琴杆连成一体且有弧度,且弓形弯曲的一边应靠近身体。而此箜篌凤首朝内,半弓形共鸣箱与琴杆垂直,弓形一边又未靠近演奏者身体一侧这些与常见凤首箜篌都不一致。不知是否由于塔雕工匠不懂乐器而画反。因图像简单,故不能断定共鸣箱位置。此箜篌演奏者的手部动作是几张图片中打开幅度最大的,大指和食指微捏拢,其他手指微翘,仿佛栩栩如生地在表演摇弦动作。

辽宁阜新十家子塔箜篌:

图片5.png

此塔始建于辽代,位于十家子镇东部。砖制结构,八角密檐式,底座雕有伎乐人、龙凤、力士。塔雕形象高大美观。

此塔上箜篌为全封闭框架式箜篌,最为特别。演奏者盘腿而坐,将箜篌的一端架于腿上,另一端支撑在一个正方体形状的器物上。约十一条弦,琴弦完全垂直于底座,另外三个边又完全由倒U形框架封闭包裹。此倒U型框架和琴底座都较宽,不确定哪一部分为共鸣箱。手臂上的长长的丝带飘舞,仿佛可以看到箜篌演奏者抚琴时随音乐摆动的身姿。


通过以上对现有辽宁境内五个箜篌图像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从箜篌形制上看,辽代角形箜篌较多见。我们发现辽宁境内辽塔上的箜篌,基本都是角形箜篌,只有辽宁阜新十家子辽塔上箜篌为完全闭合型。

2. 从辽宁境内辽塔上的箜篌图片中可看出,箜篌演奏者的姿态多为坐姿表演,只有辽宁义县广胜寺辽塔上箜篌乐人为站姿。从比例上来看,辽代箜篌演奏,多为盘腿坐姿,箜篌置于腿上。但将义县广胜寺箜篌图像与《卓歇图》结合,也可确定,辽代箜篌也有站姿演奏。

3. 从箜篌在辽塔伎乐人图像中出现的频率来看,该乐器在辽代乐队中很常见。多座刻画有辽代乐器的辽塔上都出现了箜篌,再结合《卓歇图》中乐队首排两位箜篌乐手的主奏地位及耶律羽之墓中木版画中几件乐器也有箜篌出现,都说明了箜篌在辽代宫廷乐队的重要性。

4. 从辽塔上箜篌图片中可看出,箜篌确有大小之分。辽宁朝阳青峰塔上的箜篌,就再次为我们印证了辽文献中的小箜篌之说。

5. 辽代,凤首箜篌依然存在。辽宁阜新塔营子箜篌突出的琴头部分虽看不清,但从其模糊形状再结合《卓歇图》等资料,可推断其有可能是凤首箜篌.


辽塔犹如历史之棱镜,通过对辽宁境内几座辽塔上的箜篌伎乐人图像的研究分析,我们知道由契丹所统治的北方辽宁地区在辽时期仍有箜篌的存在,我们看到了箜篌在辽代的形制、演奏等方面的发展状态,也了解到在辽代,箜篌依然是辽代宫廷中常见乐器,却也是箜篌最后的繁荣了,随着宫廷音乐的衰退箜篌也开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