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的起源说

关于箜篌的起始有多种说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素女说、师延说、师涓说等。

箜篌的创造者是素女,素女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第一个操琴的女乐师。她受泰帝(太昊伏羲氏)之命创制了箜篌。素女弹奏的瑟是五十弦,这种乐器过于悲哀,于是改五十弦为二十五弦,制成了箜篌。

此说一般记载的是素女造二十五弦瑟,但有文献记载造的是箜篌。不管造的是二十五弦瑟还是箜篌,此说不足以为据,认为神造诸物是一切事物起源的这种说法本就属于无稽之谈。

师延是黄帝的乐师,也是神话人物,师延造箜篌说也是此类说法。师为音乐官名,故后代乐官以师为姓

师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乐师,据说他在濮水之上听到师延的郑卫摩摩之乐,由于此为殷末亡国之音,盖空国之侯所好,故名空侯(箜篌)。
但此说不可信,如果箜篌是亡国之音,则不可能会用于国家祭祀仪式,《史记》中明确记载箜篌用于祭祀之乐。

第二类:汉武帝时乐人侯调、侯辉创制说。

《史记》记载汉武帝用箜篌祭祀太一和后土,没有记载侯调、侯辉创制箜篌。但《汉书》《风俗通义》等文献记载侯调创制了箜篌,谨按:《汉书》:‘孝武皇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斯论是也”。诗云:'坎鼓鼓我。'是其文也”。此说基本承袭了《史记》的记载,但多出了侯调的名字。   

《旧唐书》中除了侯调之外,还记载了侯辉:“箜篌,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辉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或谓师延靡靡乐,非也。”《旧唐书》否定了师延或师涓造箜篌、奏靡靡之乐的说法,认为箜篌一词源于坎侯,由乐师的侯姓与乐器声音组合而成,后演化为箜篌。



学术界基本采纳了汉武帝时期形成说,箜篌的乐器名称始出于《史记》,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史官,必然要记载国家的祭祀仪式,因而《史记》记载的说法应当是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