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的品柱(一)


卧箜篌,是古代箜篌最早的形制,卧箜篌形制的标志是固定不动的弦柱,也就是品柱,品柱又称通品、通柱,这是卧箜篌与琴、瑟的根本差异。

古来以为是瑟类,然其不同于瑟、筝,又不同于琴,盖由于有这固定柱。

从箜篌瑟到箜篌或卧箜篌,乐器的形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卧箜篌的弦柱与琴、瑟的根本差异音乐史家林谦三较早时就提出了这一看法,并为东亚学术界普遍接受:

大体而言东亚地区弦乐器的弦柱有两种:一是以琴、瑟为代表的弦柱,此类弦柱可以活动,根据宫商调整,所谓设柱和弦,柱无定位,各随宫调;二是以琵琶、月琴、阮等乐器为代表的品柱,此类弦柱是固定不动的。弦柱能否活动是乐器史上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弦柱能够活动,那么必然是一柱一弦一音,有多少弦就有多少音,弦数等于音数,也就会直接关系到音域的宽窄。如果弦柱是固定的,那么就会一柱多弦多音,在弦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音域仍然较宽。

通品与通柱是现代用语,不见于古代文献。品柱的用语见于古代文献,然而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品柱的用语可以追溯到唐代,杨虞卿《过小妓英英墓》云:“萧晨骑马出皇都,闻说埋花在路隅。别我已为泉下土,思君犹似掌中珠。四弦品柱声初绝,三尺孤坟草已枯。兰质蕙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虽然四弦品柱指何种乐器不明,但琵琶、月琴皆为四弦品柱。宋陈《乐书·乐图论·俗部·月琴》卷一百四十一记载月琴“四弦十三品柱”,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转录了《乐书》的记载:“月琴(五弦十三柱,形似琵琶):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豪琴之徽,转弦应律,晋阮咸造也。唐太宗更加一弦,名其弦曰金、木、水、火、土。自开元中编入雅乐用之,岂得舜之遗制欤!”
古代文献很少使用品柱一词,一般都是用柱字,此字可用于品柱,也可用于危柱。品柱究竟记载的是何种弦柱,只能根据实物、绘画或乐器名称来辨别,仅根据这一名称是无法了解的


林谦三认为卧箜篌的标志是品柱的依据来自日本《体源抄》。据《体源抄》记载,卧箜篌形状如琴而小,弦柱固定,似琵琶。

《体源抄》(1512)是一部雅乐书,与《乐家录》《教训抄》并称三大雅乐书。“体源”是作者豐原统秋(1450—1524)在豐原二字上加了偏旁构成的,意思是家书,贵原家是平安初期开始世代传承的乐家。15世纪日本发生了应仁之乱,雅乐因此中断。乐师的后裔为了恢复与保存雅乐,重新整理、记录雅乐,这就是《体源抄》成书的原因。根据《体源抄》可以知道卧箜篌的形制如图中的卧箜篌弦柱是固定不动的品柱,而不是像琴瑟那样可以活动的危柱。

图片1.png

     《体源抄》是16世纪的文献,不能证明汉代卧箜篌的形制。不过辽阳棒台子壁画与高句丽辑安古坟壁画的箜篌也是品柱,这是林谦三已经研究证明了的。在林谦三之后,中国还出土了一些壁画与陶俑,尤其是鄂州晋墓出土的乐俑,虽然弦数不明,但六条通品清晰可辨,这是卧箜篌的标志。

音乐史家进行了如下说明:“湖北鄂州七里界晋墓弹卧箜篌俑系黄釉青瓷制,俑人高19.5厘米,屈膝而坐,横置于腿上的乐器长12.8厘米、宽2.8厘米。略呈长方形,面板上有6条通柱,柱上刻有弦痕。其左侧置小扁鼓,可能两者能一起演奏。它为我们提供了卧箜篌的具体形制和生动的演奏形象。”


图片2.png

乐俑的卧箜篌出土于湖北,这与文献完载完全吻合,证明乐俑演奏的乐器就是卧箜篌。沈约的《宋书》记载:

空侯,初名坎侯。汉武帝赛灭南越,祠太一后土用乐,令乐人侯晖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者,因工人姓尔。后言空,音讹也。古施郊庙雅乐,近世来专用于楚声。

卧箜篌专用于楚声,大体来说楚地就是湖南、湖北一带,这与乐俑出土的地域相合。沈约所说的近世是以南朝为基准而言的,晋朝当然属于近世,这就与沈约所说的时间相合。时间与地域范围吻合,因而可以证明乐俑弹奏的乐器是卧箜篌。

由于《史记》记载箜篌时出现了南越,很多学者认为卧箜篌来自南越,此说其实未必可靠。到现在为止,南越没有出土过有关箜篌的陶俑或壁画,箜篌瑟始用于祭祀乐,但并不等于箜篌瑟来自南越。

卧箜篌较多出现于楚地、中国的东北、朝鲜半岛以及日本,还有中国西部地域,据此来看卧箜篌源于南越的可能性不大。

下图是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此画也是学者常常用来研究卧箜篌的主要依据之一。

图片3.png

壁画中右边的人演奏的是卧箜篌,卧箜篌是长条状:“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弹卧箜篌图第二幅的卧箜篌长34.5厘米、宽17厘米。辽宁辑安北魏塞藻井壁画中所弹之琴,这些乐器的面板上所张的弦数不等,但都有品柱,应是文献所载的卧箜篌。”此画的画面虽不够清晰,但确有品柱,琴弦一根。琴体不是斜搭在腿上,而是平放在腿上演奏的,与鄂州乐俑的演奏姿势稍异。


嘉峪关砖画的卧箜篌一般是根据乐器有无品柱来判断的,没有提供文献依据,但也可以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隋书》记载,这一地区曾流行过卧箜篌:

西凉者,起符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其乐器有钟、磬、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嘉峪关晋墓的出土地点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合,嘉峪关在凉州地域,凉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地名,西凉是南北朝时期的地名。砖画的卧箜篌证明《隋书》关于地域的记载是正确的。《隋书》的记载可以作为认定砖画中的乐器就是卧箜篌的文献依据,在《隋书》记载的各种乐器中,只有卧箜篌与筝的琴体相似。既然画中乐器有品柱,就可以将其认定为卧箜篌。《隋书》不是随意记载的,在龟兹、敕勒、高昌等国的记载中并没有出现卧箜篌,可见《隋书》关于西凉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

上述的乐俑、壁画与文献可以证明所描述的乐器就是卧箜篌,但也应当特别注意有关品柱的认定都是依据乐俑与壁画的乐器做出的。上述文献记载了卧箜篌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但没有一条文献记载过卧箜篌与品柱的关系。既然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过卧箜篌使用的是品柱,那么判断品柱是卧箜篌标志的依据除了考古文物之外,是否还有文献依据呢?除了日本的《体源抄》之外,中国有无文献记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