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箜篌的品柱

品柱是卧箜篌的标志,那么卧箜篌的品柱来自何处呢?

品柱的特征是固定不动,这种弦柱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胶柱是用于琴瑟的概念,所谓胶柱就是固定的弦柱。琴瑟的弦柱不能活动,就不能正常调音,因而谓之胶柱调瑟、胶柱鼓琴。

胶柱调瑟出于《文子》:"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古相反也,时务异也。’”

胶柱鼓琴出于《史记》:“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有一个齐人学瑟的笑话讲的就是根据琴柱能否活动杜撰出来的故事:“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这个笑话初载于《笑林》,《隋书·经籍志》记载,《笑林》是中国最早的笑话集,共三卷。

胶柱的概念与品柱在观念上是相通的,但卧箜篌的品柱未必直接来自胶柱的概念,在卧箜篌使用品柱之前,已经有了使用品柱的乐器,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就是琵琶。

琵琶是使用品柱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卧箜篌之前主要有秦琵琶和汉式琵琶。琵琶创始于秦朝,流行于汉代。

图片1.png

图片2.png

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形制与现今常见的琵琶不同,汉式琵琶的形制与秦琵琶类似。傅玄《琵琶赋序》是较早记载琵琶形制的文献:“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载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员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蠡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柱有十二”是第一次记载琵琶的品柱,虽然没有使用品柱一词,但可以确定其所说的柱就是品柱。


《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卷二十九记载:"(箜篌)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 箜篌"如琵琶"的说法是值得注意的,箜篌与琵琶的外形差异极大,很难被认为“如琵琶”。“如琵琶”一句指的是“用拨弹之”,清代文人毕沅《题仇十洲箜篌图四首·其三》描写道:“木拨轻笼蜀国弦、歌传昔昔怨师涓。升庵仙去风流绝,古器沦亡三百年。"(杨升庵先生曾于蜀中得一古箜篌)其中描写了卧箜篌是用木拨弹奏的,这一点与《旧唐书》的记载相同。

杨升庵即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等。他兴趣广泛,善于诗文,亦喜词曲,还有不少论古考证之作。杨慎曾在四川得到一张古箜篌,就是用木拨来拨弹琴弦的。毕沅的诗歌没有具体写是哪种箜篌,但从师涓的人名可以确定杨慎得到的应当是卧箜篌。

在古代乐器形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之中,移用其他乐器的形制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既然在卧箜篌之前,已经有琵琶之类的乐器使用了品柱,那么卧箜篌的品柱应当来于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