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那些描写乐器的诗歌

唐代是一个文化与音乐共同结合共同繁荣的时代,是诗的时代,这其中得益于国家的安乐与国民经济的发达,翻开唐代的文化史,会发现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音乐诗作品。在其中,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最广为流传。它们各有不同,但细细品读后却发现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音乐感受。

无论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他们的诗中都以具体或者是抽象的形象描绘出了多彩的声音。他们让读者真切地“看”到了音乐的形状。

在《琵琶行》中,作者笔下琵琶粗细弦的切换好像是从急急如骤的噼啪暴雨到需仔细聆听的温文耳语的对比,而当嘈嘈错杂相弹时,却又像珍珠落入玉盘的声音一样清脆富有颗粒性。流利的音符犹如在花丛中的莺鸟鸣叫,像泉水在冰下缓缓而流。在瞬间的停歇过后,突强的音符好像银瓶被打破水流冲破束缚迸发而出,又像骑兵打仗时刀枪碰撞发出的震撼人心的锵锵声音。曲子完终,四弦一声就如被撕裂了的锦帛。诗人运用这种比喻,将音乐比喻成为现实中人们可随时听到的声音,诗歌本无声,此时却让读者脑中呈现出一幅生动的有着丰富声音色彩的画面。

图片1.png

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动紫皇”表现了音乐使人听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就连天上惯听仙乐的天神都被美妙的声音所惊动,那嘹亮的琴声直冲女娲补天石处,使“石破天惊”下起了绵绵细雨。写李凭高超的演奏技术,好像让人在睡梦中梦到他在向神女传授技艺,他的琴音能使不爱动弹的老鱼违反正常的生理机能,在水里不断跳跃,能使瘦弱的蛟龙在山涧里舞蹈,他的琴声飞入云霄,使吴刚听后倚在桂树旁彻夜不眠,月兔即使被露水打湿也无暇顾及。在此诗中,李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大量的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发挥大胆的想象,使音乐具象化了出来,呈现在人们脑中。

图片3.png

      两首诗词稍作比较,便会清楚地感受到两首诗的不同:《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注重音乐的完整,它犹如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白底画卷,音乐像连环画一般呈现在读者脑海里。而《李凭箜篌引》中的描写像是抽象的现代派画法,抽象地描写李凭的技法高深,听到的音乐犹如天上才能欣赏的音乐一般美妙,整首诗思维在不断地跳跃。

箜篌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乐器,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非常高超,李贺的诗文也“不同寻常”,他从一些神话典故来入手,从常世中不可及的形象入手进行描写,在他的这篇诗歌中,给人最大的感觉是“似”而“幻”,不拘于求真,这也使读者的想象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琵琶行》则是从人们日常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感觉入手进行描写,这不论是在当时或是在后世对即使文化程度不高,思维不够活跃,但只要是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来说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李凭于中国弹箜篌,中国即国之中央,李凭是当时一位善于弹奏箜篌的梨园艺人,在当时箜篌是一种较为常见乐器,弹奏者也甚多,能在一堆艺人中脱颖而出,使众多诗人纷纷乐意为他写诗,可见除了惊人的音乐天赋,更离不开平时的刻苦练习,才能将力量合理分配于每根手指,奏出优美动听深入人心的乐曲。

无论是白居易诗中的琵琶女或者是李贺诗中的李凭,他们能弹奏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旋律必定离不开平时的勤学苦练。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益于曲子的流畅弹奏, 而日后的细细打磨,勤学苦练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