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的出土箜篌(一)

1996年以来,中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的二十余件箜篌,对于研究箜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箜篌不仅展示了箜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和制作工艺,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箜篌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这些实物,我们可以研究箜篌的音色音域、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探讨其在古代音乐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对于古乐器的研究而言,在缺乏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乐器实物与图像资料就变得更加直观与准确,而对出土实物进行仿制实验,则更加具有“体验感”。

实验音乐考古是 “根据考古资料,通过对文物本身和制作过程的复制和模拟,来实现对音乐文物和事象的材料、结构、成形过程、 功能以及声音特性/音乐性能等方面的认知或检验,进而对古代音乐技巧和音乐行为得以有更深的实证性认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通过实验音乐考古的手段,对新疆地区出土箜篌的形制、 调音方式、演奏方法等方面会有什么样的发现。

声音具有音调、音品和响度三种属性。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能量决定的; 音品也称音色,是用以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不同的特性。音品在物理学上与发声的频率、波形和振幅有关。

从乐器声学的角度来看, 较为成熟的乐器一般具备四个部分, 分别是激励体、振动体、共鸣体、附件。研究者若要仿制一件乐器,必须了解乐器的各个部分并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找到影响其音响性能的关键点, 从而进行更为准确的仿制与改进。一般而言,通过乐器的音色、音量及音准是衡量一件乐器音响性能的重要指标,不同的声学构成对这些的影响程度各有侧重。

其中,激励体,即能够激发振动体振动的部分。激励体的不同材质会引起乐器的音色变化,如弹拨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是使用拨片还是手指进行拨动,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箜篌的激励体有两种可能性,即拨子或是手指。除此之外,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高低也会使激励系统对 音色产生影响,如在与弦接触过程中的接触点、速度、下压力等,都是对演奏者水平的衡量,也是影响音色的因素之一。

振动体,即发声部位,也就是产生振动的物体。箜篌的振动体应是琴弦部分,当琴弦被拨动时,有 弦长会产生振动,从而形成音波。而这种音波通常会有横振动、纵振动以及扭转振动三个不同的类型。其中,横振动是最主要的振动方式,对琴弦的振动发声起着主导作用。除此之外,琴弦的不同材质、密度、张力等都会影响到音量、音高等方面。如同时在羊肠弦和金属线上进行演奏,体现在羊肠弦上,其音色是干、短、不洪亮的;若是金属弦则音是持久、饱满的,但强度和穿透力不如肠弦。

共鸣体,即与振动体共鸣,是起到增强、扩散振动体发声能量的部分, 并有一定的美化弦振动音色的效果。箜篌的共鸣箱有多种样式,如葫芦状、船状、长方体等不同形制。不同形制的共鸣箱会对音色产生微弱的影响。另外,共鸣箱上是面板还是皮质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音量音色等方面,依据目前出土的箜篌来看,无一例外都是在共鸣箱上蒙皮的方式,所以这种古箜篌应是同时伴随着膜振动的。在膜振动的过程中,共鸣箱内部产生压力波动,激发了共鸣箱内的空气腔体共振,从而大量的气流从共鸣箱下部的音孔位置输出。

附件,乐器的其他附属装置或配件,大多能够体现出乐器独有的特性。如乐器的调控装置,提供对乐器演奏及音响的控制。箜篌上目前还未体现出调控装置, 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调控装置, 从这种乐器流传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久来看,它是存在着调控装置这一可能性的。另外,箜篌的共鸣箱处有传导装置的体现,即纵穿整个共鸣箱内部的十字形木棍,用以传导弦与共鸣系统的装置。箜篌上振动体琴弦的振动通过木棍传导于皮上引起共鸣体的振动,从而加强弦振动的声能扩散。

新疆出土的箜篌除了其调控装置现存在争议之外,其他部分均已确定,即它的声学构成有激励体、振动体、共鸣体、传导装置,已属于较为成熟的乐器。

除此之外,哈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土的多件箜篌琴身上绘有或抽象或具象的图案,足以证明当时当地人们对这件乐器的重视程度以及乐器自身所特有的优势与魅力。

箜篌作为一种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箜篌的出土证明了新疆地区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音乐文化,并且箜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