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的仿制

我们知道箜篌激励体的不同、材料和演奏方法会对音色和音量等方面产生影响,不仅如此,还会影响演奏者所持乐器的姿势。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箜篌,学者们进行了出土箜篌的仿制实验,在进行仿制实验中,基本的激励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弦乐器发音的奏法可分为:用手指,如现代竖琴;拨片,如阮类乐器。用弓擦奏,如提琴类乐器。用鼓槌或有头槌击奏,如齐特尔类乐器。风吹发声,如风鸣琴等。

关于现出土箜篌的激励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用手拨奏;另一种是用拨子击奏。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对音色有着不同的影响,击弦的音色往往决定于衰减的急速性。拨弦,若弦是肠弦,其音色干、短、不洪亮。

目前可见的箜篌实物与图像中的箜篌无论是大小还是形制都不相符,那么,不同形制的箜篌是否有不同的演奏姿势与激励方式呢?

有学者选择了哈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土的箜篌M27: 1进行实验。

图片1.png

箜篌M27:1保存较好,共鸣箱、琴颈、弦杆完整,唯琴弦缺失。

箜篌M27: 1通长为71厘米,共鸣箱长为33厘米,共鸣箱约占总长为46%。琴颈长为31厘米,约占总长44%。 该箜篌的共鸣箱大于琴颈,如将共鸣箱立于上方,琴首位置就十分重要。如果琴首过小,必然会导致该乐器重心不稳, 这是以往学界对该种姿势演奏箜篌的一个认知, 但箜篌M27: 1的琴首就学者们结合自身实际动作模拟,是可以支撑整个乐器的重心的,但必须将共鸣箱依靠在演奏者肩上,

如果想如同亚述苏美尔竖琴那样将箜篌的弦杆平行于腿部,加之本身重量较轻, 似乎并不能使之十分平稳地放置进行演奏。但并不排除这种演奏姿势的可能性。

第二种姿势是将共鸣箱水平放置,弦杆向上,将共鸣箱夹在右臂下,左手扶在琴颈处,用右手进行拨奏。这种演奏姿势不仅可以坐着进行演奏,也可以用于行走时进行演奏,是更具有实用性的一种演奏姿势。另外,在箜篌M27: 1的琴颈处发现距离琴箱5—15厘米的琴颈上,有10厘米的磨损痕迹,似乎是长期使用导致该部位十分光滑,所以推测可能是在演奏时经常用手扶握该部位。而且,该箜篌的共鸣箱中部向内凹入,似更有利于用手臂进行夹持。但该箜篌出土时, 并没有发现类似“拨”的伴出物,且进行演奏试验时发现该大小形制的箜篌用手就足以拨动琴弦的基本范围,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如果增加外物击弦,其右臂必须加持于共鸣箱尾部,稍往前加持就会将仅几厘米的工具击于弦杆上。

所以,学者们认为,箜篌M27: 1是有两种演奏方式的,即竖置演奏以及横置演奏,但横置演奏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弃“拨”用手则更符合该乐器的演奏姿势,这或许是该乐器流传至新疆地区的本土化改造。

相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方式,仿制实验的研究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箜篌的制作技艺、材料选择、音色特点、演奏制式等方面。进而推动箜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仿制实验也可以为箜篌的研究提供更加准确、详实的数据和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究箜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