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都出土与历史(二)扎滚鲁克古墓群
在历史的长河中,箜篌作为一种凝固的文化,承载着古代人民的信仰与情感。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还原其原始的音韵和旋律,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箜篌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后传入西域。在《隋书音乐志》中,竖箜篌被称为“胡箜篌”,其独特的形制和音韵使其在古代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车尔臣河西约10公里的堆积阶地上,静静地躺着一处见证了古代文明辉煌与交流的遗迹——扎滚鲁克古墓群。这里不仅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两件木雕箜篌,它们不仅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一段空白,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1985年,新疆博物馆对扎滚鲁克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二号墓地中,两件木质竖箜篌的出土引发了考古界的轰动。这两件箜篌均位于一位中年妇女尸骨的胸部,除了蒙皮琴弦已失之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箜篌由音箱、琴颈和琴杆三部分组成,音箱和琴颈由一整块胡杨木雕刻而成,通长87.6厘米。音箱呈半葫芦形,其外壁经过打磨,非常光滑,口部残存曾经粘附的蒙皮的痕迹,琴杆上部有3道明显的系弦痕迹。经过专家考证,这两件箜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将中国箜篌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500年。
在古代,且末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连接着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的波斯和罗马等地。这一地理位置使得且末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各种文化、艺术和商品在这里汇聚、交融。扎滚鲁克古墓群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不仅是古代且末国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丝绸之路繁荣与多元文化的缩影。
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箜篌,不仅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箜篌实物,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这些箜篌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内容,也为探讨古代西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印记。在这里,不仅出土了具有北方草原文化风格的木雕动物纹盒,还发现了与丝路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美毛织品和陶器。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展现了古代且末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箜篌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其音色优美,富有表现力。
在古代西域,箜篌不仅是宫廷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箜篌,虽然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但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依然让人感受到古代音乐艺术的魅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们开始尝试复原这些古老的乐器。通过对扎滚鲁克箜篌的研究和复原,人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西域的音乐文化,还能够在现代音乐舞台上再次聆听那穿越千年的美妙旋律。这种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