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正声之卧箜篌

华夏正声指的是清商乐。
  “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做。”---(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清商乐的代表乐器是夏商周三代的乐器,也包括上古打击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萧、篪、埙十五种。清商乐保存了不少秦汉以来的历代民间俗乐,所以享有华夏正声的美名。

 微信图片_20191111151846.jpg

   箜篌是古代十分流行的一种乐器,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张口能诵的恐怕莫过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句子和堪称句句经典的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然而,虽然都谓箜篌,但并非同一种乐器。前者为卧箜篌,是中国先秦时期就已有的传统乐器。与琴瑟同类,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被列入《清商乐》中。后者为竖箜篌,最早也叫胡箜篌,是从波斯传入的胡乐器。很显然,只有卧箜篌代表了华夏正声!

 微信图片_20191111151859.jpg

 西安出土的唐朝陶俑使用琵琶、笛子、竖箜篌等乐器在演奏燕乐

  竖箜篌是西亚地区古老的民族乐器,其源呈多发状。埃及壁画、苏美尔人的壁画,以及克里特岛上的古希腊壁画,都有这种乐器。竖箜篌也是伊朗西南部土著居民埃兰人的一种民族乐器,在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之前就已在该地区流行,被称为最古老的伊朗民族乐器。伊朗竖箜篌呈三角形,弦的数量七至十根,以七弦为主,形制小巧,可抱于怀中。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都城苏萨,考古发现出一尊怀抱箜篌的半身陶像,被认定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现被卢浮宫收藏。

 微信图片_20191111151851.jpg

北京故宫博物院---黄釉画彩弹竖箜篌

  东汉末年,该乐器经西域传入中原,被称为竖箜篌胡箜篌,弹奏方式演变为用双手从两侧拨弦,因此又俗称为擘箜篌。而传入印度的箜篌,其外形与波斯箜篌大致相似,但其共鸣箱的设置,采用了苏美尔人的方式,设于下端横木,上弦木质弓弧则雕饰为雅利安神鸟形状。该乐器在东晋初年从印度也经西域传入中原,中国人依其形状,以中国神鸟称之为凤首箜篌

 微信图片_20191111151827.jpg

  凤首箜篌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儒家礼乐崩坏,西北胡乐东来。继之,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融合时期:一方面,西北少数民族仰慕中原儒家文化,学习其诗书礼仪,向往儒化;另一方面,中原民族却喜好西北少数民族的舞乐服饰,渴望豪迈奔放,释放儒家礼仪的束缚,崇尚胡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西域传入的竖箜篌逐渐取代中原传统乐器卧箜篌的地位。因此,箜篌一词,若无专门分别,在魏晋之前的典籍中指华夏旧器;之后,一般指胡乐器。卧箜篌尽管在隋唐清商伎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已风骚不再,宋时消亡。而隋唐宫廷音乐多用胡乐器,从波斯、印度传入的箜篌也在这时期达至辉煌的顶峰。竖箜篌不仅用于宫廷乐队,也时时现身于王宫贵族官僚们出行仪仗乐队中。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其礼仪乐队中便有一乐伎在行进中演奏竖箜篌。凤首箜篌在明代消亡,现代又重新仿制。

微信图片_20191111151839.jpg

《张议潮夫妇出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