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七部乐”与“九部乐”

   在我国古代音乐中,燕乐是相对于雅乐的重要乐种。燕乐,又作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是古代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燕乐盛极一时。隋代宫廷宴饮娱乐用的“七部乐”、“九部乐”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燕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代燕乐无论“七部乐”、“九部乐“都是汉族和外来的民间传统音乐,恰如隋文帝所言“其声音节奏及舞,悉宜依旧”,保存了这些歌舞的传统形式。

  隋代“七部乐”、“九部乐”的制定是为了适应皇室贵族宴饮享乐的客观需要,也是接受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几个世纪以来长期并存的既成事实,它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箜篌 在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箜篌壁画.jpg

  隋代七部乐

“国伎”即“西凉伎”。“西凉乐”实际上是泛指当时甘肃一带的音乐。由于这里是西域音乐与汉族音乐的汇合之处,因而音乐兼有龟兹音乐和中原音乐的特色,是两者融合的产物。隋代“西凉乐”,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所用乐器以龟兹乐器为主,也有钟、磐、笙、萧等汉族传统乐器。

“清商伎”,又名“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曲”。以及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隋灭陈,获其“清乐”,“其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君》并契”。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琵琶、筝等,在诸乐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高丽伎”即古代朝鲜的歌舞。北周时(557--581)列为宫廷乐部。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艺栖》。

 “天竺伎”即古代印度的歌舞。“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张重华据有凉州为公元340-353年,这是“天竺乐”传入我国的具体记载。但其随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能更早。我国西北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许多伎乐天的形象,应是“天竺乐”表演的生动写照。

“安国乐"是当时中亚细亚地区的音乐,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通西域时(436)传入我国。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祗》。

古龟兹国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龟兹乐”是古代这一地区的音乐。龟兹乐为胡部诸乐之首,被推崇为西城各国歌舞的优秀代表。龟兹乐器在中原地区最为流行,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凤首箜篌、筚篥、羯鼓等,在隋、唐燕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康伎”又名“礼毕”,是汉族的种面具舞。“礼毕’者,本出自晋太尉庚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以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这部歌舞在隋代“七部乐”、“九部乐”中是压轴节目“每奏九曲,终端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其行曲有《单交路》,舞曲有《散花》。

张盛墓乐舞图.jpg

隋代九部乐

   隋初颁定的“七部乐”只是当时有代表性的主要乐部。  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部歌舞,扩充为“九部乐”。“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

   隋代“七部乐”、“九部乐”的表演一般有“歌曲”、“舞曲”和“解曲”三种形式。有声有词者为“歌曲”;配合舞蹈的音乐为“舞曲”;“解曲”则可能是有声无词的器乐曲,一般速度较快。隋代“九部乐”中此三类的曲目多共有28个,犹如一份集中了当时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宫廷乐后的节目单,反映了国家统一与强盛了的隋朝在燕乐发展上的高度成就。河南安阳张盛墓乐舞俑有八人跪坐,演奏琵琶、筚篥、横笛、竖箜篌、排箫、钹等乐器,(如上图)二人站立歌唱,打扮装束体现了宫中女乐的特点,神态专注传神,为隋代歌唱奏乐情景的一幅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