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可言的唐朝音乐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性情。在中国音乐史上,唐朝的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在唐朝的兴盛不仅反映了这个朝代文化的空前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音乐形式多样,宫廷音乐兴盛,民俗音乐也流行,最主要的特色是音乐与唐诗相结合,形成了这个朝代独特的文化特征。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的音乐文化吧!
关于唐朝音乐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古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社会,而唐朝可谓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唐诗中,处处可以看见音乐的存在。比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白居易的《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而杜甫的《赠花卿》中“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更是说明了唐代音乐的普及与繁荣。
二十四伎乐”部分坐像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唐代建立之前,由于战争和人民迁徙等原因,社会经历过几次民族大融合,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并且,在“丝绸之路”带来的器物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又使得唐代的音乐文化有借鉴、吸收其它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的机会。
《伎乐图》唐代佚名壁画
位于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东侧
唐朝的音乐机构
唐朝时期的音乐机构大致可分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二者属太常寺,后二者隶属宫廷。
01 大乐署
大乐署既管雅乐也管燕乐,并负责考选乐师和训练音声人。
唐代绢本墨笔画《唐人宫乐图》
02 鼓吹署: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乐。
03 教坊 :教坊是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它的存在,对我国古代宫廷戏剧及民间戏剧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教坊真正得以发展,是在唐朝中期,尤其是唐玄宗执政的时期。为使各种艺术形式独立共存,唐玄宗下令建立各种教坊,所以这段时期的教坊数量颇多,其中有沿袭旧制主管雅乐的内教坊,也有主管俗乐的左右教坊。据《教坊记》记载:“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左右教坊和内教坊相比,分工明确、各具特长。左教坊擅长排舞,右教坊擅长歌唱,逐渐趋于合理化、专业化。各地音乐汇聚一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乐的大融合,在唐玄宗的改革下,雅乐与俗乐也被分开管理。
唐代永陵“二十四伎乐”
04 梨园
梨园,是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此地名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立。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唐朝的音乐家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唐朝的音乐教育机构密不可分,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许永新、张红红、康昆仑、段善本、念奴、李龟年、何满、贺怀智、李管儿、曹纲、尉迟青、王麻奴……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他们在演奏时互相分工明确、演技精湛,用杰出才能造就了一代音乐的高度繁荣。
文化发展
受到龟兹(qiū cí,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等。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被沿用至近代。唐时期的音乐作品,留传到今天的有古琴曲《离骚》、四弦琵琶曲《番假崇》、五弦琵琶曲《秦王破阵乐》以及《敦煌古乐谱》中的25首乐曲等。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类型的歌舞戏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唐代西域胡旋舞
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对音乐的喜好及态度,也对一个国家音乐的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帝王,他擅长作曲、演奏以及指挥等,善于使用羯鼓和横笛演奏,创作并改编了《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其中,《霓裳羽衣曲》无论作为歌舞大曲观赏,或是作为纯音乐的法曲聆听,都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它在旋律和调式上,既有异域风情,又具有本民族的音调特征。
唐朝的音乐文化是我国古代艺术文化史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彩,对唐之后的朝代乃至当代音乐文化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