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不寐弹箜篌

敦煌仙乐——箜篌

   在古老的壁画里,有两种常见的箜篌:竖箜篌和弓形箜篌。敦煌壁画中记载的妙音无数,箜篌形姿最美,如同系弦的一轮弯月,于虚空而来的乐伎手中更显婀娜。画师妙笔生花,将箜篌玲珑雅致的造型绘于幽深的画洞,为我们留下了些许虚幻斑斓的梦境。

  敦煌壁画箜篌的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箜篌之美如永醉不醒的幻梦,让人们意兴盎然追寻着,却似今宵酒醒何处,回首已是千年,音容模糊。

箜篌属于弹拉类框箱型乐器,属于竖琴体系,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古埃及之壁画及雕塑中也有箜篌图形。箜篌汉代自丝路传入华夏,古人将之奏出的声音比喻为仙乐,在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角形框架,弦数较少,唐代箜篌大多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中,大树紧那罗王率领无数之紧那罗众、乾闼婆众、天众、摩侯罗伽众等下山诣佛所,并于佛前弹琉璃琴,三千大千世界皆被琴音震撼。闻声大众如痴如醉,情不自持,一一起坐起舞。佛经中所言的“琉璃琴”,即为箜篌。

   乾闼婆善奏箜篌,乐于闻香,同时为香神,在印度语中其名字如香气和音乐,象征着变化无常,示一切空性。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中亦以箜篌的构造开示:善男子!譬如箜篌声,出时无来处,灭时无去处,众缘和合故生:有槽、有颈、有皮、有弦、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之,众缘和合而有声;是声亦不从槽出,不从颈出,不从皮出,不从弦出,不从棍出,亦不从人手出,众缘和合尔乃有声。是因缘离时,亦无去处。”一切音声,如生死之性,皆为梦幻,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缘起则生,缘灭则灭。古龟兹国的画洞中,各式各样的乾闼婆演乐图,乐神手持弯月般的凤首箜篌,仪态曼妙,踏云乘风传播佛音。天宫内的飞天乐伎列列雁行,身旁托盘散花者和供奉璎珞者和乾闼婆一样美好,各自在缤纷灿烂的佛国中生姿。


   箜篌的音色实在美妙,凤鸣的流丽高致、玉碎的清脆纷离、香兰的悦然舒展、芙蓉的幽婉低转,于此尽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用瑰丽浪漫的语言描绘出李凭出神入化的箜篌演奏技艺,所勾勒出的梦幻音乐之境,一千多年后依然引人向往。


×